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经济发展

山间飞“玉带” 乡里幸福来——崆峒区寨河乡交通建设引领经济发展纪实

 2020/07/21/ 19:45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梁璐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梁璐

  从高空俯瞰,泾河支流大芦河、小芦河由西向东横贯了寨河回族乡,把全乡分割成了三道梁。数百年来,各村散落期间,村民隔山相望,在山塬种玉米,在房前屋后养牛。如今,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寨河人发展畜牧产业、守护绿水青山,脚下的路也越走越舒畅……

  2016年,47岁的崆峒区寨河乡鄢铺村村民任志科从新疆返乡。作为一名贩牛养牛的“练家子”,4年间,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他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2018年时,他养的牛最多达到了160余头。

  提起从前卖牛出山的路,他直摇头:“以前我们用三轮车装牛,一次最多两三头,爬坡转弯颠得尘土飞扬。天一下雨,水过河道就漫过了桥,娃娃上学都成问题,更别说卖牛了!”

  变化发生在近两年。2019年,寨河乡制定了“一体引领,两翼齐飞”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思路。“一体”即建成10万亩饲草种植、青贮加工、配送及万头肉牛养殖综合体;“两翼”即小芦河流域现代观光农业及近郊田园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南翼)、寨河活畜交易及商贸物流示范基地(北翼)。

村社道路铺到了农户家门口

  2019年底,全长1.86公里的郭河村产业道路硬化工程实施完毕,平直的水泥路铺到了农户家门口。2020年,鄢铺、寨子、瓦赵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和郭河村一、四社道路硬化项目相继开工实施,近12公里土山路变身为一条条绕在山间的水泥“玉带”。

  “新路把一社到四社都串起来了,敞篷高栏农用车一次至少能装五六头牛,向下开到寨河集贸市场,向上开进高寨村的活畜交易市场,稳稳当当!”任志科感慨道。

  路通则百事通。这个位于崆峒区北部塬区的小乡镇渐渐有了发展的底气与蓝图。

崆峒区寨河乡活畜交易市场

  项目落地“盘活”产业链条

  “以前牛贩走村串户比价买卖牛、养牛户牵牲口在旧市场搞交易,一下雨路面泥泞、没处遮挡,交易一半又得中断。活畜交易市场建成后,既节省时间,又能避雨,还有交易员现场称重把关,全程公开透明。”寨河乡乡长马金良说。

  位于高寨村的崆峒区寨河乡活畜交易市场即将竣工,占地6亩的市场内,牛、羊、皮毛交易大棚、地磅房、检验检疫室、装牛台以及临时圈养社等各个区域设备已悉数就位。而在闫湾村,一处10万亩饲草种植、青贮加工、配送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

  据介绍,活畜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于年初开工建设,总投资204.15万元,由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安排50万元以折股的形式入股到崆峒区富万家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权按比例归属贫困村。项目建成后交由该合作社运营,使用的补助资金折合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入股资金,分配给4村作为分红。饲草青贮配送中心项目以高效利用玉米秸秆、苜蓿等饲草价值、调整饲草种植结构为目的,建成后将带动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以优惠帮扶形式带动全乡7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涉及贫困人口3444人,将在最大限度发挥4.4万亩玉米秸秆的价值,确保全乡1.1万头存栏肉牛“口粮”。

  从玉米种植、饲草青贮加工配送到肉牛养殖到活畜交易……寨河乡在不断地探索中形成了将肉牛养殖产业全链条贯通发展的基本格局。

小芦河流域田园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一角

  村落旧貌改善“变废为宝”

  牛棚变身吧台,牛槽改作洗手间,山泉改造成了景观池塘……

  炎炎夏日,在寨河回族乡党委书记裴浩的指引下,笔者来到了位于田河村的小芦河流域田园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眼前原本平常无奇的寨河民居经维修恢复改造成了集采摘、居住、茶饮、烧烤、种植体验等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

  该项目以引进的企业为主体,会同田河村委会组建的小芦河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合办经营,预计于8月初完成并投入运营。村内闲置的窑洞、旧庄基、山泉、河流及良好的森林等资源均被折价入股,企业以经营管理和投资现金入股,其中村集体占70%,企业占30%,由农民合作社对外统一经营管理。项目完成后将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发展‘五小产业’‘庭院经济’,农户可以土地入股发展有机蔬菜,享受固定分红,也可以闲散劳动力入股,实现劳动力就地输转,取得相应劳动报酬分红。

  “田河村拥有原三合人民公社红色记忆馆、三合人民公社大食堂、供销社、知青点等历史建筑,在全乡12个村子里旅游资源更出众。现在路好了,从市区开车上塬只需要半个小时。咱山里的旅游也有条件搞起来了!在游玩中游客们既能体验民俗文化,又回望了无限乡愁。”寨河回族乡党委书记裴浩如是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