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韩玉良
时至大雪,积石山县空气中偶尔裹挟着阵阵寒气,但是村庄里不再是一片苍凉,而是一片热火朝天搞生产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该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改夏种冬藏的“窝冬”光景,传统单一的农业调整为农林牧副相结合、设施农牧循环生产的四季产业。
食用菌成山阴地区“短平快”产业
石塬乡肖红坪村马家四社的张国强早早地开着三轮电动车来到村头的香菇种植示范基地,他这是要去采收香菇。掀开塑料小门,一排排整齐的香菇床架上红棕色的香菇齐刷刷地探出脑袋,规则的菌纹把香菇装扮得如同一张张笑脸。他查看过温湿度表,提着小桶开始采摘,不一会儿工夫,采摘了满满4大筐香菇。
“昨晚大河家镇上的果蔬超市老板给我打电话,要我送100斤香菇来。今天还要去青海民和县官厅镇一家菜市送几筐。”张国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笑盈盈地说。
张国强是村上的建档立卡户,全家6口人,2016年脱了贫。今年7月份,村委会通知他去参加乡上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三天后,乡上又统一组织他们去陇西参观了香菇种植基地,参加了食用菌技术培训,回来后他就在村上筹办的香菇种植合作社就业,从菌棚建设到菌棒管理,他“见过世面”心里有谱,是这里的农民技术员,月工资3000元。
“今年我们8月中旬成立了香菇种植合作社,建成了320平方米的双层菌棚2座,9月上旬引进菌棒,10月中旬香菇试种成功开始采收。根据目前产量和价格,预计两个棚年产值在12万元左右,纯利润8万元左右。我们通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引导群众扩大种植规模,形成村上的主导产业之一,为群众增加收入拓宽渠道。”肖红坪村党支部书记樊学春说。
今年以来,县上紧紧围绕全州产业发展大局,科学施策,把发展设施食用菌栽培种植作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在全县山阴地区推广发展食用菌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石塬乡、胡林家乡、安集乡、寨子沟乡、中咀岭乡、小关乡计划种植赤松茸2500亩。目前,石塬乡、胡林家乡和安集乡的食用菌已经出栏上市,小关乡唐藏村200亩、中咀岭乡金昌村1500亩、居集镇甘藏村630亩食用菌标准化基地正在搭建,年内投入生产,推广种植赤松茸、香菇、羊肚菌等富硒菌类作物。
养殖业筑牢防止返贫“防火墙”
在石塬乡沈家坪村世军种养合作社里,马达吾待正忙着喂牛,这个合作社现在存栏60多头牛,前几天出栏15头,每头牛卖了1万8千元。这些出栏的牛是5个月前合作社从村里收购的小牛,每头8000元,经过集中育肥5个月,除去饲养成本,每头赚钱5500多元。
“我们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和群众资金入股方式,今年承包了100多亩地,推行粮改饲生产,每亩地产出饲草料4吨多,既提高了土地产值,也为发展养殖业预备了青贮饲草源,同时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今年田间生产共动用临时用工300多人次,发放工资3万多元,同时给村里资金入股股东分红每户1000多元,合作社年年利润10万元左右。”世军合作社负责人韩世军给笔者算了一笔产业综合账。
这是全县发展养殖业的一个缩影,走遍该县17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到处可见标准化养殖棚舍和成群的牛羊猪鸡鸭。
“近几年在县上‘123十N’产业思路下,全县标准化养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通过培育‘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以补贴方式共投放基础母牛并跟进技术指导和生产维护检测,目前全县养殖大户8700户,牛存栏6.29万头,出栏2.16万头;羊存栏24.28万只,出栏24.9万只;猪存栏6.1万头,出栏6万头;鸡存栏21.82万只,出栏14.33万只;养殖场达到126个,其中牛场64个、羊场35个、猪场23个、渔场4个。同时,通过行业部门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的方式,提高了农户养殖技术水平,为养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打下了基础,成为群众持续增加收入的基础产业,也成了防止返贫的‘防火墙’。”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魏文忠如数家珍。
中药材种植成致富主导产业
在临大公路旁的青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里笔者看到,2个足球场大的晾晒场里摊铺了30多公分厚的药材。合作社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分拣、清洗、晾晒刚刚采挖的药材。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切片机上前将晾晒干好的药材进行切片、选等级分拣、包装,所有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材香味。
“我自家的4亩地流转到了合作社,我和妻子在合作社里打工,一个月收入5000多块,一年干10个月的活,家里光打工收入五万七八到六万,日子越过越好了。”寨子沟乡阳洼庄村3社的村民赵生才一边忙着晾晒黄芪,一边满脸带笑地说。
青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董赛力说:“目前,青丰合作社流转承包了土地1280亩,全部种植了中药材,中药材亩产值4000元左右,利润2000元左右。村民入股土地到合作社后,不仅每亩地能保底收入400元,还能腾出身子去务工。”他进一步估算道,根据今年药材产量和价格行情,土地入股分红收益会达到每亩600元。
寨子沟乡党委书记马雪俊说:“我们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选用经营能力较强的领办人和能够致富的主导产业,在全乡大力推广黄芪、党参、当归、柴胡、羌活等多种中药材种植,取得了明显的产业优势,带贫效果明显。在中药材取得丰产后,我们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主动出击寻求业务合作洽谈等途径,跟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和药厂取得了实际性合作,为解决中药材‘种难’和‘卖难’的问题拓宽了渠道、提高了保障,今年扩大规模成效明显,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亩,加上现在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有了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合作社,确定了扶贫抓产业,产业抓合作社的发展思路。下一步全县进一步扩大规模,中药材种植规模发展到1万亩以上。”
林果业成稳定增收“地理标”
走进安集乡风林村花椒合作社,干净空阔的晾晒场有两个篮球场大,一股浓郁的椒香味儿充满了空气,一台振动筛正在哒哒哒地运转着,四五个人忙着将麻袋里的花椒搭进筛口,过筛了的花椒如一股红色瀑布般缓缓流入竹框里,三四名全副武装的工人正在进行分拣、包装,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几十箱包装好的大礼盒,在他们身后的仓储房里码放着几百吨晾晒过的袋装花椒。据该合作社负责人陈海胜介绍,他大学毕业后接替父亲的营生,专门从事花椒种植和收购加工返运业务已有5年多,年收购出售花椒1000多吨,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
安集乡党委书记张官岳介绍道:“安集乡花椒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亩产100斤,共1500多吨,年产值达1亿元,平均为全乡3721户14116人带来收入7000多元收入。安集乡花椒分级加工厂项目正在申报,计划建成年产量200万斤深加工厂,做成药用、食用、保健几种等级产品,销售额7000多万元,增值1000多万元。”
2004年,积石山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目前全县干旱山区花椒种植面积29万多亩,花椒年产量415万公斤,产值达2.9亿元,主产区人均花椒收入4000元以上。
2012年,积石山县大河家鸡蛋皮核桃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核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范围包括全县13个乡镇。该县已有2000余年的核桃种植历史,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把蛋皮核桃种植列入黄河上游生态治理修复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之一,该县按照“1+2+3+N”的产业扶持思路,推出了特色林果业发展项目,在17个乡镇46个行政村实施林果产业扶贫项目。
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拜一鸣介绍道:“2020年,集中栽植核桃、啤特果、大樱桃、油桃、皇冠梨等经济林果2.67万亩。建成了石塬乡三二家村、银川乡2个千亩大樱桃示范点、徐扈家乡千亩啤特果种植基地、大河家镇甘河滩村油桃采摘园、石塬乡三二家田园观光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经济林果示范点,建成了万亩经济林果基地,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目前全县经济林果栽植面积达到48万亩,林果业年产值3.74亿元,全县人均林果收入1298元。栽植核桃14万亩,核桃年产量8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4800万元;栽植啤特果4万亩、年产量1200万公斤,年产值3600万元,引进栽植大樱桃、油桃、大接杏等1万亩,也初步发挥了效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12月07日山丹:劳务产业成“铁杆庄稼”
- 2020年12月07日温棚成了“致富棚” 临泽县蓼泉镇加快日光温室产业发展侧记
- 2020年12月07日靖远:一个“特”字活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