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于金玉
近年来,崇信县立足有利资源和特色优势,把红牛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抓紧抓实,在红牛链上发“牛”劲,强化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全链拉动、品牌带动,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牛”路子。
甘庄窑洞养牛点。
春日,走进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一孔孔古朴而又沧桑的窑洞沿崖而建,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然地嚼食着草料,看着肉牛一天天健硕,朱海萍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朱海萍是当地有名的返乡创业能人、肉牛养殖大户。几年前,在村上的支持下,她开启了自己的养殖之路,经过多年不断地坚持和努力,现如今养牛规模持续扩大,从刚开始的10头增加到现在189头,总投资320万元,年收入达82万多元。在成功创出一条致富路后,朱海萍积极带动村里的群众发展养牛业,在购买种牛、疫病防治、育肥等各个环节给养殖户以指导和帮助,无私分享养殖经验,确保养殖户因“牛”获利,因“牛”致富。
在朱海萍的带动下,村民养牛从以前的零散放牧转变为现在的科学养殖、专业养殖。“在购买种牛、牛犊及养殖中遇到的问题,村上都会帮忙解决。今年,我养了32头,来年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养殖户梁连生说。
赛牛市场。
走进养殖户关浩斌的牛舍,一头头健硕的肉牛正在吃草,杨军强正忙着清理牛舍、添加草料……他说:“窑洞里养牛成本低,而且窑洞冬暖夏凉、通风干燥,牛住着也舒服。我现在养殖了17头肉牛,通过人工授精来繁育和牛,等到和牛长到一年左右,全部由平凉西开牧业清真肉食加工厂收购,一点也不愁销路”。
红牛小镇黄寨镇抢抓红牛养殖政策机遇,遵循群众传统的养殖意愿,盘活资源,利用旧窑洞背风向阳、冬暖夏凉和窑洞改舍成本低的优势,建成了甘庄、大麦沟、茜洼3条窑洞养牛示范带和4处规模化养殖场区,引进“陇东宝”有机肥生产线,年加工处理畜禽粪便3万吨,生产有机肥2万吨。新建红牛分割车间、营销中心各1处,年分割出售红牛800头,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打通,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木林红牛交易市场。
走进崇信县腾洁五千头肉牛生态养殖项目建设基地,在已建成的牛舍里,膘肥体壮的红牛低头咀嚼着草料,时不时发出“哞哞”声,目前牛存栏量1200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饲草加工、肉牛育肥于一体的现代化标准养殖小区,饲养总量达到5000头以上,推动平凉红牛扩量提质,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崇信县以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建基地、扩总量、创品牌、增效益”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发展“种养结合”“光畜互补”等新路子,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和标准化示范场区建设,强化政策引导,优化畜禽品种,加强疫病防控,拓展市场空间,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小群体、大规模”并重,“种、养、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畜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努力开创畜牧业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30万头。“种、养、加、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串起了崇信红牛产业链条的“好钱景”,也勾勒出了崇信乡村振兴事业的新画卷。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2月21日崇信:春耕备耕季 蔬菜育苗忙
- 2024年02月21日崇信:舞动社火闹新春
- 2024年02月21日崇信:春耕备耕季 蔬菜育苗忙
- 2024年02月20日【新春走基层丨进乡村·看发展】崇信于家湾村蹚出特色致富“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