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石晶
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一辆手推垃圾车……这是柴永山上班的“标配”,平时他总是一边清扫散落在路边的生活垃圾,还不忘给刚栽种的小树苗浇点水。
柴永山是山丹县东乐镇大寨村村民,属于精准扶贫户,2018年顺利脱贫,目前是村里的保洁员,属于拿“国家工资”的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之一。
“每天早晨一个班,下午一个班,不到两个小时就能清理完自己负责的区域,一点也感觉不到累,就当锻炼身体了。”今年65岁的柴永山,看起来精神头很好。
柴永山一生未婚,年轻时一直在外打工,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大不如以前,2012年体检时查出患有脑梗塞,之后一直在家附近找零碎活干,收入也是时有时无,60岁时纳入五保供养人员当中。
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后,大寨村“两委”第一时间将柴永山纳入重点帮扶对象,有了公益性岗位助力困难人员就业的好政策后,村委考虑到柴永山的特殊情况,让他从事村里卫生保洁工作,经过培训之后,柴永山正式“上岗”,每个月有了500块钱的固定收入,加上五保金和平时干零活的务工收入,一年下来,收入可以达到上万元,足够他一个人的日常开销了。
“现在的收入,足够我一个人生活了,现在国家政策好,靠自己能力挣的钱,花得也开心。”柴永山说,现在的这份清扫工作让他没有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每天按时到岗,让他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上班族”。
据了解,目前该县已在8个乡镇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25个,岗位包括乡村道路维护员、乡村保洁员、乡村绿化员等8类,并在今年新增爱心理发员岗位。
陈户镇岸头村的陈多善是今年新增设的爱心理发员之一,以前也是贫困户,通过一家人的努力,已经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陈多善家中有85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妻子一个人忙不过来,陈多善也只能在家附近找点零活干,农村公益性岗位让他家在巩固脱贫成果的道路上又多了一份保障。
扶贫要先扶志,必须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眼下走进山丹县各村社,越来越多的贫困劳动力通过政府提供的乡村公益性岗位,逐步从过去“要我脱贫”向现在的“我要致富”转变,靠自己的双手致富的风尚,正在山丹大地蔚然成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5月28日国网甘肃电力多种帮扶途径助力脱贫攻坚
- 2020年05月27日啃下“硬骨头”一起奔小康——张掖市甘州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侧记
- 2020年05月27日榆中县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2019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